中华虎凤蝶

Luehdorfia chinensis   Leech
   

  336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成虫:翅展55—65 mm。翅黄色。前翅上半部有7条黑色横带,其中基部第1、2、4条及外缘区的1条宽黑带直达后缘,且外缘宽带内嵌有1列黄色短条斑(外侧)和1条似显非显的黄色横线(内侧)。后翅外缘锯齿状,在齿凹处有黄色弯月形斑纹,在弯月形斑外侧有相应的镶嵌黑色和黄白色的边;翅的上半部有3条黑色带,其中基部1条宽而斜向内缘直达亚臀角;中后区有1列新月形红色斑,红斑外侧有不十分明显的蓝斑列;臀角有红、蓝、黑三色组成的圆斑。尾突中长(短于长尾虎凤蝶,长于虎凤蝶),翅反面与正面相似。
雄性外生殖器的爪形突1对并排,细长而基部强烈弯曲,末端尖细,强度骨化。抱器瓣略呈三角形,但顶角圆;抱器瓣腹侧长,背侧短,相当于腹侧的1/2;腹侧端部具强倒刺,背侧具长鬃;抱器瓣端部倾斜,中部略凹;阳茎端基环具有长毛簇。阳茎高度骨化,细长而挺直如针;囊形突细长。
雌性外生殖器的产卵瓣半圆形;交配孔狭长,前阴片拱桥形,后阴片宽大倒梯形;囊导管与交配囊短小,膜质,无囊突。
卵:立式卵,顶部圆滑,底部平,呈馒头形。卵粒直径0.969—1.00 mm,高0.721—0.803 mm。初产时淡绿色,具珍珠光泽,孵化前变成黑褐色。卵集中成片产于寄主植物叶片的背面。
幼虫:头部坚硬,黑褐色,1—3龄时有光泽,老熟幼虫无光泽,密被黑色刚毛。单眼6个,深黑色而光亮,半环状排列。头盖缝淡褐色。胸腹部深紫黑色,体表刚毛丛共6行,分别为:亚背线-气门上线丛2行;气门下线丛2行;基线丛2行。其中气门下线丛着生在略呈半球形的大疣突上。各节的刚毛丛深黑发亮,中间常夹有1—2根白色的长刚毛。气门长椭圆形,深黑色。
蛹:体型粗短,粗糙不平,具金属光泽。体长15—16.5 mm,宽7.5—8.3 mm。初化之蛹头胸部外观湿润,除翅芽浅绿色外,其余呈浅黄色,以后随着蛹体干燥,色泽逐渐变深,呈红棕色,最后整体呈茶褐色,且质地坚硬。蛹背面:头端有排列整齐的4个突起,其后方有2个突起。胸部远比腹部窄,前胸背板有一倒丫形脊突;中胸宽大、鼓突;后胸较窄,有一细丝围绕在后胸背面;胸部中央有蜕裂线。腹部可见10节,第1—3腹节由窄到宽,第4与第5腹节之间可以上下活动。每一腹节有矩形褐色内凹块5块,中央一块最宽,第一腹节中央凹块两侧有乳白色斑一对。蛹腹面:头部呈长方形;复眼半圆形,位于前方两侧,近触角基部;上唇圆弧形,中央凸出。腹末端强烈向腹面弯曲,与体中轴成直角。

大小

形态 成虫:翅展55—65 mm。
卵:立式卵,顶部圆滑,底部平,呈馒头形。卵粒直径0.969—1.00 mm,高0.721—0.803 mm。
蛹:体型粗短,粗糙不平,具金属光泽。体长15—16.5 mm,宽7.5—8.3 mm。

生物学

生物学 1年发生1代,以蛹越夏、越冬,多在枝干或树皮上、枯枝败叶下及石块缝隙中。成虫于3、4月出现,飞舞在潮湿的林间。卵初见于3月中旬,盛见于3月下旬、4月初。4月初至5月中旬为幼虫活动期,5月上旬开始陆续化蛹。每一雌蝶的平均怀卵量为122粒,平均产卵量为23.5粒。本种已人工饲养繁殖成功。
寄主 幼虫取食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的杜衡Asarum forbesii、华细辛Asarumsidboldi等植物。

生境信息


寄主 幼虫取食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的杜衡Asarum forbesii、华细辛Asarumsidboldi等植物。

繁殖特征

生物学 1年发生1代,以蛹越夏、越冬,多在枝干或树皮上、枯枝败叶下及石块缝隙中。成虫于3、4月出现,飞舞在潮湿的林间。卵初见于3月中旬,盛见于3月下旬、4月初。4月初至5月中旬为幼虫活动期,5月上旬开始陆续化蛹。每一雌蝶的平均怀卵量为122粒,平均产卵量为23.5粒。本种已人工饲养繁殖成功。

国内分布

河南、山西、陕西、湖北、江苏、浙江等省,是中国的特有种